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是审辩式思维?——让学习成为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记忆和拷贝的过程

2018-01-12 谢小庆 守望新教育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教育大家谈]


         今天需要改变这种陈旧的学习方式,不应再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特定的结论,而应倡导研究性学习,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能力,使学习成为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记忆和拷贝的过程。


         综合不同定义,我们认为可以用12个字描述审辩式思维,即“不懈质疑,包容异见,力行担责”。


         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发展审辩式思维的人格气质和认知技能。如果一个人仅仅停留在思考层面,如果他不能将思考的结果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他就不能被视为一个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


         所谓“钱学森之问”,是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认为,为了对此问题做出回答,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重视审辩式思维能力的发展问题。


          “审辩式思维”和“大批判思维”的区别在于,后者力图用自己的“真理”去批判他人的“谬误”,前者却接受多种价值并存的可能性,在坚持自己的“真理”的同时也包容别人的“真理”。


什么是“审辩式思维”?

——让学习成为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而不仅仅是一个记忆和拷贝的过程

作者|谢小庆


        作为深度学习的重要思维方法之一,“审辩式思维”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究竟什么是“审辩式思维”?如何使用这种思维方法?


         1、

         审辩式思维三种必备能力之一


        当下,“审辩式思维”已成为教育领域谈论的热点话题之一。那么,审辩式思维究竟是什么?


        “维基百科”中关于审辩式思维的介绍是:“审辩式思维是一种判断命题是否为真或部分为真的方式,审辩式思维是学习、掌握和使用特定技能的过程。审辩式思维是一种通过理性达到合理结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着基于原则、实践和常识之上的热情和创造。”


        在相关文献中,关于审辩式思维的定义至少有十几种。综合不同定义,我们认为可以用12个字描述审辩式思维,即


        “不懈质疑,包容异见,力行担责”。


        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不会轻易相信家长、教师、领导、专家和权威的说法,他们会用自己的头脑独立进行思考,不懈质疑。他们会想:家长、教师、领导、专家和权威们这样想、这样说、这样做,那么,我自己应该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思考、学识、情感、经验和理性作出独立的判断。这是一个审问、慎思、明辨、决断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的是审辩式思维。他们并非一概地拒绝和反对他人的意见,而是在经过自己的思考后,作出自己的判断,接受或者拒绝他人的看法。


        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不是“手电筒只照他人”,不是仅仅质疑他人,他会“双向质疑”,既质疑他人,也质疑自己。他会想到,别人可能是错的,自己也可能是错的。


        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不是“口头革命派”,不是坐而论道,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行动者,力行担责。面对复杂、艰难的选择,他们会勇敢、果断地作出自己的选择并付诸行动,并坦然面对行动的后果,承担自己的责任。


        进一步展开说,审辩式思维是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三种能力之一。另两种能力是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2、

        审辩式思维表现在认知和人格两个方面。其突出的特点表现为:


        其一,凭证据讲话;


        其二, 33 44373 33 14940 0 0 4041 0 0:00:10 0:00:03 0:00:07 4041乎逻辑地论证自己的观点;


        其三,善于提出问题,不懈质疑;


        其四,对自身的反省,和与此相关联的对异见的包容。


        其五,对一个命题适用范围有深度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对人要宽容、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顾客是上帝、有志者事竟成……这些命题仅仅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成立,都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


        其六,直面选择,果断决策,勇于面对自己选择的后果,承担自己的责任。


        移动互联网使知识的获取日益便捷,以往需要在图书馆寻找多日的研究资料,今天借助移动互联网,借助百度、搜狗这样的搜索工具,可以随时随地信手拈来。


        当下,重要的已经不再是掌握特定的知识,而是具备较高的思维水平,是对信息的重要性作出判断,是在各种可能的候选方案中快速作出自己的抉择。


        如今,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审辩式思维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习者的审辩式思维能力。


        3、

        如何培养敢于向“真理”挑战


        为了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首先需要告别寻找标准答案的教育。


        教师需要明白,自己的主要任务并不是传授给学生一些知识和标准答案,而是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当下的中国教育,习惯于让学生找出标准答案,习惯于将标准答案告诉学生。在这样的教育中,学生迫切需要寻找标准答案,若找不到答案就会感觉很焦虑。于是,学生逐渐缺乏怀疑和创新精神。这种状况,窒息了教育的活力。


        无论是学术问题,还是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常常面临许多艰难的选择。学生需要从小学习怎样作出基于审辩式思维的谨慎选择,并准备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如果习惯于从教师那里获得标准答案,而不是自己作出选择,学生在未来的人生中必然会缺乏与他人竞争的能力。


        其次,要尽量引导学生质疑一些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东西。许多在生活中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命题,其实经不住追问。


        例如,尽管我们每个人都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习语文,但很少有人问“什么是语文”。实际上,关于这个问题,今天人们依然没有共识。基本的看法有4种:第一,语言和文字。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课是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课程。第二,语言和文学。《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西游记》的描写手法怎样?这些属于文学,不属于语言。第三,语言和文化。中国人爱喝热水,西方人爱喝凉水,中国人结婚穿红色衣服,西方人结婚穿白色衣服……这些都属于文化。语文课不仅要教语言文字,还要帮助学生了解文化。第四,语言和人文。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包含“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这些都属于人文。


        又如,我们常常说“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种说法能成立吗?让一个半饥半饱、一边学习一边帮助父母维持家庭生计的孩子,与一个父母用重金聘请优秀辅导教师的“土豪”孩子在“分数面前平等”,真的合理吗?真的公平吗?实际上,如果全国用同一张高考试卷并坚持“分数面前人人平等”,那么这些不幸出生在边远地区的孩子,就几乎没有进入北大、清华读书的机会。

        

        再其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讨论一些并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例如:在地铁上该不该给乞丐零钱?被同学打后还不还手?是否去向老师告状?发现同学犯了错误是否向老师举报?看到老人摔倒扶不扶?让梨的孔融是善是伪?上课时困了可以睡觉吗?得病后是否去看中医?1950年中国应该出兵朝鲜吗?中国是抗日战争的战胜国吗?


        ……


        这些问题都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过程中,学生的审辩式思维水平可以得到提高。


        4、

        怎样测试利用“假设辨认”


        测试审辩式思维水平有许多种题型:事实支持主张、事实反驳主张、对论证进行评价……然而,审辩式思维水平测试中还有一种题型被称为“假设辨认”。


        当你说“我将于六月份毕业”时,你的陈述中包含一系列的假设。例如:我将活到六月,我可以通过毕业考试,我可以达到学校的毕业要求……所谓“假设”,是指一些预设的前提假设,是一些不需要讨论的前提。“假设辨认”题目中,文本是一个命题或陈述,题目是这个命题可能包含的假设。考生需要在“属于必要假设”和“不属于必要假设”之间作出选择。


        例如:我们需要节省时间,所以我们最好乘飞机去。


        第1题:乘坐飞机比乘坐其他交通工具需要的时间少一些。


A. 属于必要假设

B. 不属于必要假设


第2题:乘坐飞机旅行比乘坐火车旅行更方便。


A. 属于必要假设

B. 不属于必要假设

(1-2题答案依次为:AB)


        今天,中国教育广泛流行的是形成于几十年前的学习方法,是深受苏联影响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把学习过程理解为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真理”的一个过程,理解为教师向学生传授“科学真理”的一个过程。事实上,在今天的学校教育中,讲授一些标有“科学真理”标签的东西其实是非常可疑的。这种学习方式,极大地摧残了学习者的好奇心,打击了学习者的怀疑精神,压抑了学习者的创造性。


        今天需要改变这种陈旧的学习方式,不应再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特定的结论,而应倡导研究性学习,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能力,使学习成为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记忆和拷贝的过程。


        (作者单位系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阅读链接——


        美国哲学学会关于审辩式思维的一项报告中,就审辩式思维的教学和测试向教育工作者提出以下建议:


        所有课程的教学目标都需要包含培养学生审辩式思维和良好思维习惯的内容,让学生运用这些技能解决本学科中的具体问题,尤其是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将自信建立在自身的理性之上,而不是建立在死记硬背的知识之上。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开放的心态,对问题习惯于考虑多种可能性。


        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发展审辩式思维的人格气质和认知技能。如果一个人仅仅停留在思考层面,如果他不能将思考的结果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他就不能被视为一个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


        从幼儿园开始就需要注意发展儿童的审辩式思维。例如,引导儿童学习推理思维,学会考虑各种可能性,学会理解他人的想法。教育部门需要从小帮助儿童养成以审辩式思维为特征的良好思维习惯。审辩式思维教学不应仅仅针对那些准备上大学的人,也不应从大学阶段的教育才开始。那些推迟到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才开始的审辩式思维教育,往往成效甚微。


        不论是专门的审辩式思维课程,还是具体的学科课程,所有学校的正规课程都需要包含一个清晰的关于审辩式思维教学和评价的部分,都应该明确提出审辩式思维发展的课程要求。


        在教育的各个阶段,都需要提出审辩式思维方面的最低要求。在每个年级的升级评价、高中毕业考试、大学入学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中,都应包含审辩式思维方面的最低要求。


        在开发审辩式思维测试工具时,需要重视测试工具的质量,需要对测试工具的效度(有效性)、信度(可靠性)和公平性进行检验。审辩式思维测试应避免测试那些仅仅依靠死记硬背就可以答对的题目,应避免考查对特定知识内容的记忆。


        审辩式思维评估应经常性、持续性进行。评估结果需要反馈给学生、教师、家长和相关机构,使相关人员能清晰地看到学生审辩式思维水平的提高。这种反馈信息,不仅可以促进课程目标和课程计划的改进,而且可以成为教育政策制定的依据。


        任何一个学科,都应该启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出不同看法。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不同看法展开讨论,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仅仅教条、武断地告诉学生“应该如何”,还需要告诉学生这样做的理由。


        什么是审辩式思维?我们通过几道测试题来了解一下。


        第1题:“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谁的诗句?


A. 李白 B. 杜甫

C. 王维 D. 白居易


这道题考查的是“知识”。


        第2题:彭平是计算机专家,姚欣是数学家。其实,所有的计算机专家都是数学家。今天,国内大多数综合性大学都在培养计算机专家。据此,我们知道:


A. 彭平由综合性大学培养

B. 多数计算机专家由综合性大学培养

C. 姚欣并非毕业于综合性大学

D. 有些数学家是计算机专家


这道题考查的是“逻辑推理”。


        第3题: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了51块金牌,位于金牌榜首位。据此,有人认为,中国的体育运动水平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通过开展体育运动,成功地增强了中国人的体质。


        对于这一推论,反驳最有力的一项是:


A. 虽然中国获得的金牌数位于首位,但获得的奖牌总数却比美国少。

B. 主办国在奖牌的竞争中往往处于有利地位。

C. 中国足球队在2008年奥运会上一场未赢。

D. 按人均计算,中国获得的金牌数低于世界的平均数。


        这道题考查的是关于“事实对论点反驳程度”的判断能力。


        第4-5题:在关于“是否所有的适龄青年都应该去上大学”的辩论中——


        第4题:甲说:“是,因为在大学年轻人可以有机会学习唱歌和跳舞。”他的论证:

A. 有说服力 B. 缺乏说服力


        第5题:乙说:“不是,相当比例的年轻人既没有足够的能力也没有足够的兴趣去大学学习,他们很难从大学中获益。”他的论证:


        A. 有说服力 B. 缺乏说服力


        第4-5题考查的是对一项论证的评价能力。


        而其中的第3-5题,考查的正是审辩式思维。


        (1-5题答案依次为:ADDBA)


      (内容来源:中国教师报。向作者致谢!)


延伸阅读之二——


        审辩式思维在创造力发展中的重要性

 

        今日中国,上上下下谈论最多的话题莫过于“转变经济结构”。雾霾消散,蓝天再现,河水变清,全要寄望于“转变经济结构”。


        没有创新型人才,“转变经济结构”就是一句空话。所谓“钱学森之问”,是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认为,为了对此问题做出回答,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重视审辩式思维能力的发展问题。

 

        一、作为核心教育成果的审辩式思维

 

        审辩式思维是 critical thinking的汉语翻译。今天,更普遍使用的汉语翻译是“批判性思维”。许多人已经发现,这个翻译与英文原意之间存在距离。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龚亚夫教授主张翻译为“评判性思维”,在美国任教的华裔教授宋国明主张翻译为“审辩式思维”, 香港教育评议会副主席何汉权教授主张翻译为“明辨性思维”,香港前保安局长叶刘淑仪女士则主张翻译为“严谨的思考”。究竟怎样翻译更好,还可以继续讨论。今天,在“维基百科”的汉语版中采用了“审辩式思维”的译法,本文将采用这一译法。


        二战以后,一些美国教育学者开始关注发展儿童的审辩式思维,到上世纪末,审辩式思维成为美国教育领域中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审辩”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教育词汇之一。


        在2002年以前,美国的“研究生考试”——GRE考试包括言语、数量和分析(analysis)三个部分。在2002年10月推出的新GRE中,原有的分析部分被放弃,增加了“分析性写作”部分。在ETS官网上对“分析性写作”部分的说明是:“这部分测试审辩式思维和分析性写作技能(Measurescritical thinking and analytical writing skills)”。


        2005年,美国的“高考”——SAT进行了一次大的改革,改革的内容之一是将原来的“言语(verbal)”部分改为“审辩式阅读(critical reading)”。


        美国70%的本科学位由组成美国州立大学联盟(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t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ASCU)和公立大学联盟( Association of Public and Land-grant Universities,APLU)的520所公立大学颁发。AASCU和APLU为了对高等教育水平进行评估,尤其是为了对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水平进行评估,于2006年共同推出了一个对高等教育进行评估的“自愿问责系统(Voluntary System of Accountability,VSA)”。VSA为成员院校提供了一个进行高等教育评估的服务平台。在VSA中,定义了4项“核心教育成果(Core Educational Outcomes)”:审辩式思维、分析性推理(Analytical reasoning)、阅读和写作。


        美国互相竞争的两大考试机构“教育测验服务中心(ETS)”和“美国大学考试中心(ACT)”共同承担了VSA系统中对于“核心教育成果”的测试任务。在ETS测试“核心教育成果”的测试《ETS 能力透视测试(ETS Proficiency Profile,简称EPP)》和ACT测试“核心教育成果”的《大学学术能力评估(Collegiate Assessment of Academic Proficiency,简称CAAP)》中,都将审辩式思维作为重要的测试内容。


        人们已经形成共识,具有审辩式思维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心理特征,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习者的审辩式思维能力。今天,伴随网络的发展,获取某种特定知识越来越容易。以往,为了查找某一个资料,我们可能要在图书馆中寻找许多天,今天,借助移动互联,借助搜索引擎,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从网络上获取需要的特定知识。今天,重要的已经不是对特定知识的记忆,不是向学生灌输一些特定知识,而是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能力。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发展审辩式思维能力的重要性。2013年11月20日的《中国科学报》在头版头条的位置,以“批判性思维教育至关重要”为题,报道了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白春礼在中国科学院院长奖颁奖典礼上的致辞。白春礼院长在致辞中说特别强调,在造就创新型人才过程中,批判性思维教育至关重要。他说:“我觉得,一个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一个有造诣的科研工作者,一定要具备很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国科大应成为国家批判性思维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试验田’。希望国科大……把批判性思维教育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引导同学们善于把大胆质疑与谨慎断言有机结合,大力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真正把自己锻造成国家急需的优秀创新型人才。”


        在“维基百科”英文版中对审辩式思维的介绍是:“审辩式思维是一种判断命题是否为真或是否部分为真的方式。审辩式思维是我们学习、掌握和使用特定技能的过程。审辩式思维是一种我们通过理性达到合理结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着基于原则、实践和常识之上的热情和创造。审辩式思维的源头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苏格拉底的方法,在东方可以追溯到古印度佛教的《卡拉玛经(一部以倡导怀疑精神为突出特色的经典)》和《论藏》等佛教经典。审辩式思维对一个人在教育、政治、商业、科学和艺术等许多领域内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     审辩式思维不是“大批判思维”

 

        上世纪60年代,笔者亲身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笔者知道,“文革”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是“大批判”。文革10年中,《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的许多社论的标题中都包含“批判”或“大批判”的字样。例如,《人民日报》1966年6月8日社论的标题是“我们是旧世界的批判者”。社论中说,“七亿人都是批评家”,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情,这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情。七亿人都做批评家,是我国人民群众的伟大觉醒。


        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中,“批判”都是一个常用词和高频词。马克思不仅高举“批判的武器”,而且呼唤“武器的批判”。 毛泽东甚至不满足于“批判”,而且主张“造反”。实际上,在马克思、毛泽东的思想成形过程中,他们所选择的主张都不是自己所处时代的主流思想,他们都选择了当时的“异端”,他们都表现出对流行观念的批判,他们都表现出独立思考的倾向。


        批判性思维与“文革”中倡导的“大批判”有什么区别呢?当我们今天谈论审辩式思维的时候,当我们今天强调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的时候,确实包含着马克思和毛泽东所倡导、所力行的独立思考精神和怀疑精神。同时,我们所说的审辩式思维还包含更丰富的内容。


        我们并不比马克思更高明,但是,我们比马克思了解了更多的科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新进展。与马克思相比,我们知道了相对论、量子论、哥德尔定理、大爆炸宇宙学等20世纪的科学发展进展,我们知道了20世纪国际共存主义(一般译为“共产主义”,笔者认为此译法不妥)运动的兴起和遭遇挫折,我们知道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具有毁灭性的核武器。今天,当我们站在马克思、毛泽东、维特根施坦、波普尔、库恩、图尔敏这些先贤智者的肩膀上开始思考的时候,我们赋予了审辩式思维更多的含义。


        在笔者所理解的审辩式思维中,不仅包含“独立思考”,还包含“价值多元”。笔者认为,具备审辩式思维的人,不轻易相信所谓的“科学真理”,不轻易相信所谓的“普世价值”,不轻易相信所谓的“普遍人性”。他们不相信唯一的正确答案,不迷信自己关于“大象”的经验,他们不会为了捍卫自己的一个乌托邦、一个梦想、一个真理去展开“大批判”。他们可以张开双臂拥抱一个多种乌托邦、多种梦想、多种真理、多种答案包容共存的新时代。他们理解,我可以有我的梦想,我的乌托邦,我的真理,我的答案和我关于“大象”的经验,别人也可以有别人的梦想,别人的乌托邦,别人的真理,别人的答案和别人关于“大象”的经验。


        “审辩式思维”和“大批判思维”的区别在于,后者力图用自己的“真理”去批判他人的“谬误”,前者却接受多种价值并存的可能性,在坚持自己的“真理”的同时也包容别人的“真理”。


        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可以理解,对于复杂的科学问题和社会问题,常常并不存在唯一正确的答案。对于一个理论、一个观点、一个命题的论证,不是一个可能立即得到答案的实验室研究,不是一场可以决出胜负的球赛。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了百年。今天,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仍然是激烈争论的话题。“五四”已经过去了近百年。今天,“五四”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建设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仍然是学术界激烈争论的话题。“罗斯福新政”已经过去了近80年。今天,对其得失成败仍然存在巨大争议,仍然是经济学家们和政治学家们激烈争论的话题。对于这些问题,既不存在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正确的(right)答案,也不存在符合形式逻辑的唯一的合理的(rational)答案,仅仅存在若干个普乐好的(plausible)的答案。关于这些问题的争论,会长期地存在下去。

 

        三、  审辩式思维不仅是逻辑推理能力

 

        在用于美国高等教育评估的“自愿问责系统”所定义的4项 “核心教育成果”中,包含审辩式思维和分析性推理两项。显然,审辩式思维能力不同于逻辑推理能力。在审辩式思维中,包含着对形式逻辑局限性的认识。


        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知道,符合形式逻辑是不可突破的“底线”。任何论证,必须符合形式逻辑。但是,形式逻辑存在局限性。许多时候,存在多种符合事实和符合形式逻辑的命题。这时,需要在综合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的基础上做出决策。


        2012年2月26日,美国弗罗里达州28岁的协警齐默尔曼(George Zimmerman)巡逻时射杀17岁黑人少年马丁(Trayvon Martin)。2013年7月13日,法院终审宣判齐默尔曼无罪。在这起案件中,指控被告有罪的检察官是有道理的:马丁并没有携带武器,被告使用武力过当,剥夺了一个并无大错的年轻人的生命;为被告辩护的律师也是有道理的:警察是高危行业,需要得到社会的高度保护。最终,陪审团基于“保护警察安全”的考虑支持了律师。在这里,既没有正确的判决,也没有合理的判决,仅仅有普乐好的判决。


        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能够理解:首先,决策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决策不能基于虚假或虚构的事实之上;其次,决策必须符合形式逻辑,决策不能与形式逻辑相冲突,必须是合理的。第三,在符合前两项的基础之上,基于不同的前提假设和价值取向,可能存在多种可能的决策选项,这些选项之间的区别不是对错之分,也不是合理与否的区别,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属于普乐好的一项。


        具有审辩式思维能力的人,能够区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能够理解做出不同判断所依据的不同价值选择,能够理解做出不同决策所依赖的不同前提条件和假设,能够理解决策者对自己所做决策所应该承担的责任。

 

        四、  具有审辩式思维能力的人能做什么?

 

        主持着SA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托福”等考试的美国教育测验服务中心(ETS)承担着为VSA系统评估“核心教育成果”的任务。在ETS官网上,关于具有审辩式思维能力的人所能完成的任务的描述是:

         

        对互相竞争的关于事情发生原因的解释进行评价;

        对事实与假设之间的一致性进行评价;

        判断特定信息对于论证某一观点的相关性;

        判断某一主观的解释能否得到特定研究证据的支持;

        判断某个艺术作品的突出特点和主题;

        评价某项因果论证过程的适当性;

        根据研究资料评价研究方法的适当性;

        发现论证过程中的逻辑漏洞和逻辑矛盾。

 

        在ETS开发的审辩式思维能力测试中,包含着这样的一些任务。这些任务构成了审辩式思维能力测验试卷。

 

        五、  现行教育需要改变

 

        今天,中国学校中广泛流行的是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的学习方法,是深受前苏联影响的学习方法。学校中广泛流行的是形成于20世纪以前的“真理——谬误”的非审辩式思维方式。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把学习过程理解为一个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真理”的过程,理解为一个老师向学生传授“科学真理”的过程。事实上,在今天的学校中讲授的许多标有“科学真理”标签的东西都是非常可疑的。这种学习方式,大大地摧残了学习者的好奇心,大大地打击了学习者的怀疑精神,大大地压抑了学习者的创造性,妨碍了学生审辩式思维能力的发展。今天,迫切需要改变这种陈旧的学习方式,不应再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特定的结论,而应小心翼翼地呵护学习者的好奇心,应鼓励学习者的怀疑精神,应努力保护和激发学习者的创造力,倡导研究性的学习,倡导审辩式论证,重视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能力,从而使学习成为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记忆和拷贝的过程。

 

        (发表于《内蒙古教育》2014年第6期,第13-15页)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真教育}


       新教育实验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探路

        只有走进,才会发现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

        榜样的力量——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行动的力量——新教育十大行动的理论与实践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微信号:swxjy_cdq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什么是新教育?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